精英设计师的神之时间管理术
设计师忙不完的工作炼狱,每天被工作“忙杀”,出路在何方
设计师不能只关注设计技法上的提升
更需要结合科学的时间管理术,
培养并开发自身的高效创作脑区
提高工作效能
把自己从忙碌中解放出来
每个设计师都想能成为设计大神
规定的时间里高品质的完成任务
出手就是道法自然的骨灰级作品
炫酷吊炸天,万人敬仰
然而,在实操中又总是力不从心
规划好的时间表被一次次拖延
似乎有很多想法却又无从下手
虽然,你也一直在学习各种设计技法
研读技术贴,勤奋的刻苦练习
大师级作品看了很多,却依然不能按时完成手里的活
可曾想过,这是你的工作方法不对
一天之计在于晨
人的大脑和身体在早上的时候,还没有经过高强度工作的洗礼
脑力、体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这个时间段就是“大脑的黄金时间”
07:00 am – 9:00 am
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头脑技能最高的时间段
做最合适的工作,可以将效率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甚至更高。
我们的日常工作分为两种“专注性工作”和“非专注性工作”
早上的时间,人的头脑最清醒,没有疲倦感,专注力、记忆力都是最佳状态
可以高速、高质量的完成那些脑负荷比较大的“专注性工作”
“非专注性工作”则应该放在大脑专注力下降的时间段
现实中的设计师通常在做什么?
有可能昨晚加班熬夜到很晚,所以起的很迟
也可能在去公司的路上,频繁的刷着朋友圈,玩着亡者农药
又或许到了公司后,打开新闻端看看八卦,查收一下邮件
还是每天都会有开一个晨例会
每天人大脑专注力的脑区有限
如果被太多外界信息占据,大脑将逐渐产生疲倦感
再当你开始专注力作业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分心,效率降低
我们回忆一下很多电影大制作
枪战、对抗、冲突等故事情节时长都不会超过15分钟
重要会议的同声翻译,译员通常3人一组,每15分钟轮换
超过15分钟,人的注意力会下降,虽然还在接收着信息
但是大脑的效能是在递减的
为什么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类的电影感觉看起来很累
就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持续烧脑,大多数人并不能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
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每一节课的时长都是45分钟吗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在45分钟左右
课间10分钟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能休息与恢复
人体内有一个周期性规律,叫“亚昼夜节律”,以90分钟为周期
人脑比较清醒的90分钟和产生倦意的20分钟会交替来袭,形成一个循环
15、45、90分钟规律
体现了专注力的深度与持续时间
这个时间周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通过科学的训练,我们可以延长自己的专注力时间
之所以有这儿周期理论铺垫
是希望设计师能找到自己的专注时间,把握好时间的节奏,
才能更好的高效工作与休息
专注力最大的敌人是杂念
杂念的三大来源
设计师花费在“找东西”上的时间,一年就能够达到300小时以上之多
电脑里的设计源文件,如果在10秒钟之内找到,就算是合格了
通常很多设计师设计文件、文件夹都疏于整理,命名又没有逻辑
桌面上密密麻麻的文件,名字A、AA、AAA,B、BB、BBB...
图眼前的省事,却为以后制造了麻烦,则会浪费掉更多的宝贵时间
如果你正在进行高专注性工作的时候
专注力一旦被打断,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至少需要15分钟
不用多,如果在一天的黄金时间你找3次东西,
则至少损失了45分钟的黄金时间。
-
如果我们让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
比如办公桌、文具筒、文件夹、书架等都能够随手即取,
我们的设计文档归类清晰,查找方便
则我们的工作就会顺畅,效率会提高
因为工作不会被随时打断
整理与归类就是整理头脑
工作能力很强的人,其办公桌和电脑也都是井井有条的
我本人负责心铭舍品牌设计公司的日常运营工作
运营在创业公司里面就是一个杂工
创业公司的运营的特点是广、粗、浅、杂,运营事无巨细的都参与其中。
创业公司就是在拓荒, 虽然事多,但决不能乱了分寸,
因为随便做一个决策,很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是因为工作的繁杂,所以工作经常会被打断
我长期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已经具备了多线程工作的能力
但这并不利于长期需要专注力作业的设计师群体
我也经常需要高注意力的状态来处理一些工作,例如写这篇文章
所以,我会主动屏蔽一些外界干涉
在开展专注力工作的时候,我会主动把手机调至静音并不去看他
在此期间我也不会查看任何社交软件上的互动信息
带着耳机以30分贝的音量听着古典音乐
这样能让我内心回归到平静,可以专心、高产的输出工作成果
这段时间没人能打扰到我
设计师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也就3-4个小时
当你发现每天早上1-2个小时不触碰通讯设备
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的公司不会倒闭、你的业务不会丢失
你的客户有时间等你给他回call
逐渐,你身边的亲朋、同事、客户都会了解你的工作习惯
并会对你专业的工作原则心生敬畏
你的一切照常
却惊喜的发现自己的工作效能是之前的几倍
你是不是一个容易受到影响、受到干扰的人
对了,今天下班前要把设计稿发给客户;
明天有一个设计培训课,我想抽时间去一下;
周三的客户提案,我们还需要预演一次;
肚子有点饿了,一会是吃盖浇饭还是吃螺蛳粉;
…
毫无疑问,这些你脑海里的念想会极大干扰你的专注力,
让我们产生想做其他工作的冲动,从而暂停了手上的工作,
最终导致哪样工作都没有做好。
也许只是你1秒钟的闪念,却要浪费你15分钟重新集中注意力。
因为,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对未完成的课题记忆比较深刻,
但目标一旦实现,人对已经完成的课题,记忆就没有那么深刻了。
这种现象称为“蔡戈尼克效应”
我们应该锻炼并克服这种思绪自我干扰的习惯
当你有很多计划准备要实施,计划之前却又相互干扰的时候
是时候分清楚它们的主次关系了
把心里面全部惦记的事情,写入你的日程表里面并进行优先排序
“今天的工作安排”
“下一下预定工作”
“上午需要完成的事情”
放置在你办公桌醒目的位置,当你头脑再次闪现出相关杂念的时候,
你只要看一下自己写的“工作安排”,杂念就会消失,人也会感到安心。
高效人士都会有这样的习惯,他们会经常主动看自己的日程
因为他们不想把这部分信息装进大脑有限的储存空间
头脑中产生杂念就把它写出来,写出来后就忘掉它(但千万别忘记看日程表)
写出来,然后就忘记,我们要把这个过程形成习惯
逐渐,你就不会再被杂念干扰,到时一定能集中精力专注于手上的工作。
心铭舍公司工作时间算不上是行业里面最弹性、最灵活的,
但我们一直努力营造最轻松的工作氛围
5天工作制
工作时间:早9:30 am – 12:30 am
午14:30 pm – 18:30 pm
每天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面
设计师高效能工作时间可能只有3个小时
但创作毕竟是脑力劳动,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整篇文字一直在围绕这工作效率话题展开
我们的工作模式探索也是在遵循这个原则进行不断的尝试
心铭舍团队每周有2天的时间,可以在家里面工作
前提是如果设计师觉得今天在家里面工作更能够让我提高效率
每天的工作简报是能够有效反馈设计师工作成果的有力证明
很多时候设计师在选择最能发挥创意的办公地点就是在家里面
那为什么公司不能灵活一些呢
毕竟黄金时间有限,如果在最有灵感的时候,却消化在上班的路上
我认为这是得不偿失。
所以,公司并不介意设计师在哪里工作
但是团队之间的沟通却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
自律给我自由,这句话不止适用于运动,工作上也可以
任何一个精英都是自律的,一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只有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你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投资自己的主要专长,利用时间管理术创造出来的自由时间来投资自己,
提供工作能力,让自己成长的同时也提供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
自由时间,这样,我们的人生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
读书、体育运动、智力游戏、演奏乐器等属于主动娱乐,
主动娱乐能够获得“心流”体验,促进人的成长,是提供专注力的一种有效训练
例如看电视、刷朋友圈、看八卦等这类被动娱乐,应该减少频次,
因为这对你专注力的养成一点帮助都没有。
很多精英设计师,都拥有至少一个极度痴迷的“兴趣爱好”,例如摄影、绘画、手办等,
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在这个爱好上,有些设计师已经把爱好做到了接近极致
的水平。
工作中的专注力和玩乐中的专注力,从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在玩乐中无法集中注意力
的人,要求在工作中集中专注力是不可能的,痴迷与兴趣爱好,其实是锻炼专注力
最好的办法,因为会忘记时间、忘记自我、不觉得辛苦,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高专注力
和潜能。
所以,一流的“趣味人”一定能够成为一流的“工作者”
设计师不能只关注设计技法上的提升
更需要结合科学的时间管理术,
培养并开发自身的高效创作脑区
提高工作效能
把自己从忙碌中解放出来
每个设计师都想能成为设计大神
规定的时间里高品质的完成任务
出手就是道法自然的骨灰级作品
炫酷吊炸天,万人敬仰
然而,在实操中又总是力不从心
规划好的时间表被一次次拖延
似乎有很多想法却又无从下手
虽然,你也一直在学习各种设计技法
研读技术贴,勤奋的刻苦练习
大师级作品看了很多,却依然不能按时完成手里的活
可曾想过,这是你的工作方法不对
一天之计在于晨
人的大脑和身体在早上的时候,还没有经过高强度工作的洗礼
脑力、体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这个时间段就是“大脑的黄金时间”
07:00 am – 9:00 am
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头脑技能最高的时间段
做最合适的工作,可以将效率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甚至更高。
我们的日常工作分为两种“专注性工作”和“非专注性工作”
早上的时间,人的头脑最清醒,没有疲倦感,专注力、记忆力都是最佳状态
可以高速、高质量的完成那些脑负荷比较大的“专注性工作”
“非专注性工作”则应该放在大脑专注力下降的时间段
现实中的设计师通常在做什么?
有可能昨晚加班熬夜到很晚,所以起的很迟
也可能在去公司的路上,频繁的刷着朋友圈,玩着亡者农药
又或许到了公司后,打开新闻端看看八卦,查收一下邮件
还是每天都会有开一个晨例会
每天人大脑专注力的脑区有限
如果被太多外界信息占据,大脑将逐渐产生疲倦感
再当你开始专注力作业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分心,效率降低
我们回忆一下很多电影大制作
枪战、对抗、冲突等故事情节时长都不会超过15分钟
重要会议的同声翻译,译员通常3人一组,每15分钟轮换
超过15分钟,人的注意力会下降,虽然还在接收着信息
但是大脑的效能是在递减的
为什么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类的电影感觉看起来很累
就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持续烧脑,大多数人并不能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
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每一节课的时长都是45分钟吗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在45分钟左右
课间10分钟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能休息与恢复
人体内有一个周期性规律,叫“亚昼夜节律”,以90分钟为周期
人脑比较清醒的90分钟和产生倦意的20分钟会交替来袭,形成一个循环
15、45、90分钟规律
体现了专注力的深度与持续时间
这个时间周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通过科学的训练,我们可以延长自己的专注力时间
之所以有这儿周期理论铺垫
是希望设计师能找到自己的专注时间,把握好时间的节奏,
才能更好的高效工作与休息
专注力最大的敌人是杂念
杂念的三大来源
设计师花费在“找东西”上的时间,一年就能够达到300小时以上之多
电脑里的设计源文件,如果在10秒钟之内找到,就算是合格了
通常很多设计师设计文件、文件夹都疏于整理,命名又没有逻辑
桌面上密密麻麻的文件,名字A、AA、AAA,B、BB、BBB...
图眼前的省事,却为以后制造了麻烦,则会浪费掉更多的宝贵时间
如果你正在进行高专注性工作的时候
专注力一旦被打断,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至少需要15分钟
不用多,如果在一天的黄金时间你找3次东西,
则至少损失了45分钟的黄金时间。
-
如果我们让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
比如办公桌、文具筒、文件夹、书架等都能够随手即取,
我们的设计文档归类清晰,查找方便
则我们的工作就会顺畅,效率会提高
因为工作不会被随时打断
整理与归类就是整理头脑
工作能力很强的人,其办公桌和电脑也都是井井有条的
我本人负责心铭舍品牌设计公司的日常运营工作
运营在创业公司里面就是一个杂工
创业公司的运营的特点是广、粗、浅、杂,运营事无巨细的都参与其中。
创业公司就是在拓荒, 虽然事多,但决不能乱了分寸,
因为随便做一个决策,很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是因为工作的繁杂,所以工作经常会被打断
我长期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已经具备了多线程工作的能力
但这并不利于长期需要专注力作业的设计师群体
我也经常需要高注意力的状态来处理一些工作,例如写这篇文章
所以,我会主动屏蔽一些外界干涉
在开展专注力工作的时候,我会主动把手机调至静音并不去看他
在此期间我也不会查看任何社交软件上的互动信息
带着耳机以30分贝的音量听着古典音乐
这样能让我内心回归到平静,可以专心、高产的输出工作成果
这段时间没人能打扰到我
设计师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也就3-4个小时
当你发现每天早上1-2个小时不触碰通讯设备
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的公司不会倒闭、你的业务不会丢失
你的客户有时间等你给他回call
逐渐,你身边的亲朋、同事、客户都会了解你的工作习惯
并会对你专业的工作原则心生敬畏
你的一切照常
却惊喜的发现自己的工作效能是之前的几倍
你是不是一个容易受到影响、受到干扰的人
对了,今天下班前要把设计稿发给客户;
明天有一个设计培训课,我想抽时间去一下;
周三的客户提案,我们还需要预演一次;
肚子有点饿了,一会是吃盖浇饭还是吃螺蛳粉;
…
毫无疑问,这些你脑海里的念想会极大干扰你的专注力,
让我们产生想做其他工作的冲动,从而暂停了手上的工作,
最终导致哪样工作都没有做好。
也许只是你1秒钟的闪念,却要浪费你15分钟重新集中注意力。
因为,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对未完成的课题记忆比较深刻,
但目标一旦实现,人对已经完成的课题,记忆就没有那么深刻了。
这种现象称为“蔡戈尼克效应”
我们应该锻炼并克服这种思绪自我干扰的习惯
当你有很多计划准备要实施,计划之前却又相互干扰的时候
是时候分清楚它们的主次关系了
把心里面全部惦记的事情,写入你的日程表里面并进行优先排序
“今天的工作安排”
“下一下预定工作”
“上午需要完成的事情”
放置在你办公桌醒目的位置,当你头脑再次闪现出相关杂念的时候,
你只要看一下自己写的“工作安排”,杂念就会消失,人也会感到安心。
高效人士都会有这样的习惯,他们会经常主动看自己的日程
因为他们不想把这部分信息装进大脑有限的储存空间
头脑中产生杂念就把它写出来,写出来后就忘掉它(但千万别忘记看日程表)
写出来,然后就忘记,我们要把这个过程形成习惯
逐渐,你就不会再被杂念干扰,到时一定能集中精力专注于手上的工作。
心铭舍公司工作时间算不上是行业里面最弹性、最灵活的,
但我们一直努力营造最轻松的工作氛围
5天工作制
工作时间:早9:30 am – 12:30 am
午14:30 pm – 18:30 pm
每天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面
设计师高效能工作时间可能只有3个小时
但创作毕竟是脑力劳动,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整篇文字一直在围绕这工作效率话题展开
我们的工作模式探索也是在遵循这个原则进行不断的尝试
心铭舍团队每周有2天的时间,可以在家里面工作
前提是如果设计师觉得今天在家里面工作更能够让我提高效率
每天的工作简报是能够有效反馈设计师工作成果的有力证明
很多时候设计师在选择最能发挥创意的办公地点就是在家里面
那为什么公司不能灵活一些呢
毕竟黄金时间有限,如果在最有灵感的时候,却消化在上班的路上
我认为这是得不偿失。
所以,公司并不介意设计师在哪里工作
但是团队之间的沟通却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
自律给我自由,这句话不止适用于运动,工作上也可以
任何一个精英都是自律的,一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只有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你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投资自己的主要专长,利用时间管理术创造出来的自由时间来投资自己,
提供工作能力,让自己成长的同时也提供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
自由时间,这样,我们的人生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
读书、体育运动、智力游戏、演奏乐器等属于主动娱乐,
主动娱乐能够获得“心流”体验,促进人的成长,是提供专注力的一种有效训练
例如看电视、刷朋友圈、看八卦等这类被动娱乐,应该减少频次,
因为这对你专注力的养成一点帮助都没有。
很多精英设计师,都拥有至少一个极度痴迷的“兴趣爱好”,例如摄影、绘画、手办等,
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在这个爱好上,有些设计师已经把爱好做到了接近极致
的水平。
工作中的专注力和玩乐中的专注力,从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在玩乐中无法集中注意力
的人,要求在工作中集中专注力是不可能的,痴迷与兴趣爱好,其实是锻炼专注力
最好的办法,因为会忘记时间、忘记自我、不觉得辛苦,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高专注力
和潜能。
所以,一流的“趣味人”一定能够成为一流的“工作者”